剧照

巴比龙1973 剧照 NO.1巴比龙1973 剧照 NO.2巴比龙1973 剧照 NO.3巴比龙1973 剧照 NO.4巴比龙1973 剧照 NO.5巴比龙1973 剧照 NO.6巴比龙1973 剧照 NO.13巴比龙1973 剧照 NO.14巴比龙1973 剧照 NO.15巴比龙1973 剧照 NO.16巴比龙1973 剧照 NO.17巴比龙1973 剧照 NO.18巴比龙1973 剧照 NO.19巴比龙1973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5-03-13 17:58

详细剧情

  绰号巴比龙的亨利·查理尔(史蒂夫·麦奎因 Steve McQueen饰)正要被流放到圭亚那一个名为“魔鬼岛”的苦役营终身服刑。查理尔因被控杀害一名皮条客而被捕入狱,可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冤枉的。在押运船上,身强力壮的查理尔保护了一个带着眼镜狡猾的知识分子路易斯·德加(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饰)。为了洗刷自己的罪名,查理尔从他踏上“魔鬼岛”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在德加的帮助下策划越狱逃跑。然而“魔鬼岛”地处荒蛮之地,四面环水,并且到处流行着可怕的疾病。查理尔一次又一次地逃狱,又一次再一次地被捉回。十多年来,他仍孤注一掷地抱着一袋椰壳跳下大海逃生。  美国经典越狱冒险剧情片《巴比龙》,根据法国囚犯亨利·查理尔于1969年发表的同名畅销书籍《巴比龙》改编而成。巴比龙是亨利·查理尔的绰号,绰号得名于他胸前蝴蝶形的纹身。本片荣获1974年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剧情类最佳原创配乐提名,并获得1974年第31届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提名。

 长篇影评

 1 ) 惡魔島-加繆的反抗者

完整圖文版
http://zassili.blogspot.tw/2014/08/blog-post_22.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李不才的閱讀經驗裡有個心病,就像告白失敗在我心中留下苦澀的回憶-存在主義。存在主義作為當代思潮,如果只是在哲學領域發揮影響力,不才如我當然可以輕輕跳過,越過這堆礁石免得頭破血流。不幸的是,存在主義所關注的議題,正是現代人的精神危機,眾多的文藝創作亦著力於此,電影也當然不例外。也因此,許多看了有感的創作,讓我直覺喊道「這是存在主義」,卻有口難言。以李不才的才智,就算讓我吃了翻譯米糕觀落陰找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上課,大概也是鴨子聽雷。所幸,我們還有存在主義文學-由卡繆(Albert Camus, 1913-1960)與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打開的坦道。

  在卡繆的論述中,人要作為真正的人,必須體認到荒謬,即體認現實的無序:失去中心信仰、身體勞動則被化為機械零件、人與人不存在真正的溝通,成為現實的「局外人」。用馬克思的語言說,是人的異化。荒謬/異化是現代的產物,在神學/倫理破產,人的勞動技藝被工廠分工取代,人在精神與身體上,失去了和諧統一。當人意識到自身處境,處在非正義、撕裂的環境中,他了解到自己不是真正的人,而社會如同機械自行其是,讓他成為冷眼旁觀的「局外人」,這種格格不入正是荒謬感。而人之為人的價值,不在於道德規範(道德屬社會建構的變動物,亦可說是獲益階級的法則),而在於自由。這個自由並不是任性而為的自由,而是勇於對抗體制、維護正義的行動。自由意識便透過行動成就了人的價值。面對頑固的社會體制,自由人就如同希臘神話的西西佛斯(Sisyphus),在永恆的失敗中微笑以對。

  荒謬作為現代產物,在存在主義尚未成為體系前,便以文學的面貌出現世人眼前。十九世紀俄國文學有個重要的文學形象-多餘的人。多餘人在沙俄時代,看到封建制度不公不義,同時面對西歐的革命浪潮,他們沒有勇氣投入現實改革中,只能隨波逐流。這種格格不入的意識,讓他們有時放浪形骸尋歡作樂、有時將無法發洩的正義轉為荒謬的械鬥,對自己與他人而言,他們是局外人,是對社會無用者。多餘人的先祖,則來自英國詩人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 178-1824)。拜倫出生貴族,具有上議院席位。他同情勞動者與愛爾蘭人,使其不容於議院,遂離開故土,轉而支持歐洲的革命事業(支持義大利與希臘的民族革命)。也因此,在他筆下的多餘人,在種種放肆之後,便敢怒指上天,進而反抗。

  回到俄羅斯,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 1821-1881)發揚了多餘人消極破壞的一面。在《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 1866),多餘人首次殺死無辜者,當作反抗體制的小小實驗。這裡我們看到虛無主義滲入多餘人的形象。往後,虛無/無政府主義逐步成為多餘人的核心,在卡夫卡手中達到頂峰。卡繆在早期著作《卡里古拉》、《異鄉人》、《西西弗斯的神話》三部作品中指出-放任的自由只會招來毀滅,不會恢復人的存在;多餘人即使毀於體制之下,亦當保持精神的自由進取。如此,「多餘的人」正式退出舞台,繼之而起的是,冷眼旁觀諸般怪象,卻隨時準備介入其中的「局外人」。
     
  有了上面的論述,我認為最能體現當代社會荒謬性的景觀為監獄、法院/政府機關、證券交易所(按:工廠本當入選,但工廠反映苦難,其形象已被共產主義、寫實主義文學侵占)。挑選證券交易所,是因其無須勞動、沒有生產卻可以獲益,亦可使人失去財富、生命。而監獄、法院/政府機關,皆以外來的強制力,剝奪人的自由(按:剝奪自由不只以刑罰為手段。廣義而言,學校教育、戶口普查、證照考試等,皆為外來機制凌駕個人意志)-並非局外人自離於世,而是世界將你放逐。

  寫到這裡終於可以講到《逃離惡魔島》(Papillon, 1973)了。主角巴比龍(Papillon)雖出身不正,卻(他自稱的)被誤判殺人罪,至法屬圭亞那惡魔島監獄(henri charriere, 1852啟用,1952關閉 )服刑。在前往惡魔島途中,巴比龍便謀劃逃獄,並拉攏偽造證券的戴格(Dega)。為救助戴格,巴比龍的首次逃獄失敗,被捕後進入獨居房服刑二年。刑期結束轉入一般監獄,巴比龍再次脫逃,並攜上了戴格等人。當他們終於踏上美洲大陸時,卻為巡警發現,僅巴比龍脫身。其後,他在土著部落過了一段閒適的生活,復又離去。為躲避追查他躲進了修道院,卻被修女出賣,在獨居房關了五年。獄方將垂垂老矣的巴比龍送到了離島,讓他過著相對自由的流放生活。在島上他重遇戴格,不死心的巴比龍遊說戴格,順著潮水漂流大陸,最終僅巴比龍獲得真正的自由。

講完劇情大綱,不才建立幾項參照點,說明巴比龍的自由信仰:

一、審判:
巴比龍是否犯了殺人罪,我們必沒有確切的證據,有的只有入獄事實與他的自我申辯。就卡繆的論述來說,荒謬人在否定社會價值時,追求絕對的自由,這個自由甚至可以推展至殺人。但這項推理很快就墮入了無政府主義與虛無主義,故為不可行的道路。若是將追求自由,轉為尋求革命,藉此實現人人自由,則是將另一個神明請上神壇,這個神最終會否定自由的許諾,成為新的暴政(資產階級或無產階級革命)。第三條道路為荒謬人指出行為的「限度」-正義-即在最大限度中,尊重每個人的自由,並為之行動。如此,荒謬人拒絕了人間與天堂的審判,以自身為行動座標。當巴比龍在獨居房中,夢到他在沙漠中獨行,遇到審判者,宣告其罪刑:「浪費生命。」這是罪犯巴比龍唯一承認的罪狀。荒謬人的罪便是對現狀視若無睹,不捍衛真正的自由。                      
二、退縮者:
  戴格作為巴比龍的好友與支持者,同時是他的參照點。戴格偽造證券,說明了他遠比其他人了解現代犯罪-強盜殺人不過是古典的手工藝。單以此論,他是真正的現代人,懂得玩弄社會體制獲取最大獲益。也因此,在面對巴比龍的逃獄邀請,戴格總是希冀透過賄賂司法縮減刑期。流放小島後,戴格經營了非常舒適的安樂窩,也無怪他再次拒絕逃獄。戴格體現人們對爭取自由的畏懼心理-人們害怕成為局外人,害怕他的天職。

三、反抗:
荒謬人的反抗,與革命不同。他感知現實的不公義,並由自己判斷是否採取行動,而行動的後果由其概括承受-自願受難是卡繆反抗理論的重要基礎,反抗的必要之惡必須償贖,殺死暴君必須以命相賠。如此,反抗(追求自由)便能合於正義,便免成為對他人的侵犯。在意志,荒謬人須獨力承受成為局外人的孤獨、並承受正義引起的焦慮;在肉體上,又隨時準備為正義犧牲自我。因此,荒謬人的反抗是更為艱難的。巴比龍並非沒有選擇坦途的機會:戴格的財富可以使他獲得減刑、當他漂流到土著部落時可以選擇留下,但他仍向佈滿荊棘的自由走去。土著部落的原始和諧,是對前現代社會的招魂想念。但荒謬人的反抗必須回到現實,在不公義的環境追求自由。

  透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巴比龍與荒謬者的高度黏合,也使巴比龍從一個電影人物,拔高為精神典範,《逃離惡魔島》於此有別於其他監獄題材電影。廣受好評的《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也同樣有著相似精神:提姆羅賓斯(Tim Robbins)自願入獄,藉此完成自我審判。而當他自認刑期已滿,便瀟灑離去,這是對巴比龍的遙相呼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無關主題的小補充:
同為存在主義作家,沙特與卡繆本為文友。兩人皆在二次大戰期間投身反法西斯抗爭,並發表早期創作,廣受批評界與群眾喜愛。但在1951年,卡繆發表散文《反抗者》,內容批評革命與共產主義,而與親共的沙特決裂。實際上,兩人的決裂純屬必然;卡繆早年曾加入共產黨,最終因反對法國殖民阿爾及利亞(卡繆故鄉),為支持殖民的法共開除黨籍。卡繆認識法西斯與俄共的劣行後,便於《反抗者》結論:自由不可能在暴力抗爭中實現。相反的,沙特的政治傾向卻是逐步向共產主義靠攏,試圖為存在主義哲學找到社會動力。兩者早年相知,也只因他們的早期創作,尚停留在展示存在/荒謬。

◎我一直認為,台灣電影之父-朱延平,可看的電影只有《異域》與《火燒島》兩片。但看了《逃離惡魔島》與《鐵窗喋血》(Cool Hand Luke, 1967)後,才知道原來《火燒島》的經典橋段都是借來的,只能嘆曰:偉哉~朱導!

參考書目
《加繆全集》,中國:河北教育出版社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國:上海譯文出版社
《薩特讀本》,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
《薩特的密碼》,中國:同濟大學出版社
《存在與虛無》的「導讀」,台灣:左岸出版社

 2 ) 自由与渴望自由

记得看这部片子时有两个启示
第一:要健康,要勤于锻炼身体,这样才能在被冤枉时活下去
第二:要珍惜自由
我最辛苦的时候,向奶奶抱怨,奶奶喜欢说,比犯人还强呢。的确如此

《假若明天来临》和《肖申克的救赎》也是面对监狱,面对黑暗,面对冤屈,他们也很好看,但没有这部打动人心。

这部片子直指人心,尤其到最后,也不肯给你一个希望或漂亮谎言,剩的只有主人公的意志,强力推荐

如果谁在北京淘到了,一定告诉我,我要多买几部送人

 3 ) 结尾升华了, 但略微有些不太自然

看标签, 犯罪, 看简介, 越狱, 咋一看, 很合我的胃口, 虽然时长足有2h30min, 想着看部电影放松一下, 欣然点开.

看一半开始感觉到不对劲了, 貌似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可能我想看的是那种理想型/高智商型的犯罪/越狱片, 而这部影片更偏向于现实型的传记型)

但是转念一想, 都看到一半了, 现在不看好像亏了, 反正"来都来了", 索性看完.

前面的铺垫也挺有意思, 明确告诉主角和观众越狱这事儿事不过三, 第三次就要被噶.

第一次属于被卖了, 很快就被抓了. 然后就开始酝酿第二次, 第二次则相对顺利很多, 但一看进度条, 这事儿多少有点不对.

果然, 后面还是又被抓回去了. 这段剧情花了挺大篇幅的, 以至于我看看停停差不多都要放弃跟随主角的想法了: md, 2h30min最终还是没能逃出去.

说实话看到那里的时候还挺沮丧的, 一个无辜的人, 做了那么多努力, 结果还是激不起什么波澜. 看到主角满头白发从监狱出来的时候, 我的情绪也一样特别低落. (可以说是差不多)穷尽一生, 最终也没能实现心中所想, 改变一些什么. 更多的是感觉到不值: 所有的这一切, 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的十来二十分钟, 说实话转折发生的挺突然的. 岛上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看管的规则也发生了变化.

然后就是让我感觉到类似《肖申克的救赎》里面说的: 体制化(Institutional) 曾经一起越狱的好兄弟/伙伴, 一个挂了, 一个已经适应并融入了环境, 拥有了自己的一点小"生活". 再看看这俩货加一块估计都一百岁了, 空有雄心壮志, 越狱感觉已经越来越不可能实现了.

结果这货还真逃出去了!! 我当时还以为这俩兄弟一个沉沦于"新生活"中, 一个迷失于"成功幻想"或"形式主义"里, 毕竟年事已高, 加上海里的大鲨鱼啥的..

本来以为的是1/4开篇铺垫+1/2逃狱过程+1/4复仇反击, 结果最后自由的时候只用了几句台词就带过了, 而且自由之后只享受了几年自由人生. 感觉有点值又有点不值, 值是因为生命诚可贵, 自由价更高; 不值是因为实现心中理想的时刻已经是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我没有看过真人真事相关的内容, 如果有看, 那么可能我不会选择看这部电影. 如果按我个人想法来打分, 我给3星.

 4 ) 自由是什么

法属圭那亚监狱 Papillon其实是法语,意思是“蝴蝶”。本片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拍得十分逼真感人的逃狱片,《巴比笼》改编自亨利·查理尔的自传,但并非完全忠实于原著。越狱电影的经典开创性作品之一。巴比龙总是能在绝望中寻找并制造希望,总是那样有创意。他最接近成功的一次逃脱竟然是修女出卖了他。我还想引用一段网友Godfather的影评:“自由是什么?或许自由,做个庸俗的比方,就像漫无边际的黑暗中那一束火光。芸芸众生好比漂泊的飞蛾,总有些不怕死的往上撞去,撞到头破血流,于是剩下的人都退却了(戴格),蜷缩在角落等待生命的终结;但总还有另一些,个别的,疯子一样一遍遍往上冲,于是他成了真正的疯子;或者成为某种传奇。巴比龙就是一个传奇。”的确,巴比龙用一生的时间逃狱的故事,足以和老人与海、贝多芬与命运的抗争一样,成为永恒的传奇。影片导演是1970年因“巴顿将军”获奥斯卡奖的富兰克林.J.沙夫纳,1973年上映,曾被誉为“影史上最伟大的逃狱电影”。如果你看了本片里达斯汀霍夫曼的表演,你也就不会奇怪他在雨人中演一个弱智会演成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自1967年演出《毕业生》以来,霍夫曼已参加了将近30部电影的演出,并以《克莱默夫妇》和《雨人》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美国电影研究院院长汤姆·波洛克说,达斯廷·霍夫曼为当代电影演员树立了标准,在美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巴比龙》比《肖申克的救赎》更加能体现意志,虽然前者最没有技术含量,只是屡抓屡逃、屡逃屡抓。前者的监狱条件要比后者恶劣千万倍;巴比龙宁口粮减半关黑屋吃虫子也不供出迪加,所以在描写狱友情义方面,后者缺乏前者的深沉和沉淀,显得轻浮;后者越狱用了17年,而巴比龙则用了一辈子来实现!这部作品比后者早了21年。对比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希望、自由、歌剧、图书、教学等崇高论调,巴比龙里面都是暴力、苦役、贿赂、出卖、诈骗等原始罪恶,将文明制度中最黑暗地方之一——监狱的肮脏进行到底。奥斯卡可能不喜欢监狱题材的电影,没有一部监狱电影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殊荣,如果说巴比龙都不能获得这项殊荣,肖申克的救赎更没有机会。这部电影的缺憾是穿帮镜头太多。最后还想说的就是我不想在临终前被控罪虚度一生且罪名成立。

 5 ) 短评超字

电影编排得很好,过了四十年,电影都没有过时。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巴比龙的一跳,让我想到了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牢笼,而在众多要挣脱的人来说,戴可夫是走的很远的了,但是,最终,他还是接受了现实,放弃了。步入社会,每个人都要妥协,而大多数的人都在妥协中真的放弃了,每天都活在规律的牢笼中。
电影的情节编制精彩,故事完整,讲解深入,有人无缘无故帮你,就有人在不经意间出卖你,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6 ) 真正的越狱,不玩智商,玩命

认命不好吗?

认命就可以舒舒服服,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种种菜,养养猪,还可以看看书,喝喝红酒。

为什么不呢?

一个叫亨利·查理尔的男人偏偏说不。

20世纪30年代,亨利·查理尔被指控盗窃和谋杀,被判终身监禁。

他觉得自己是被冤枉的,所以决定越狱,用自己的方式夺回自由。

足足9年的监狱生涯,他足足尝试了8次越狱。

其中一次本来是成功的,他逃到了哥伦比亚的森林里,在一个原始村庄定居,还结了婚……

但地域文化差异还是让他觉得不自在,于是就决定出去,一出去就被抓回了噩梦般的法属圭亚那监狱

一次又一次,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逃跑,让他有了“地表最强逃犯”的称号。

1969年,他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写成了自传体小说,很快就成了一本畅销书,引起轰动。

次年,法国终于宣布他是无罪的。近40年的冤屈终于洗刷。

又过3年,根据他的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巴比龙》上映。

多年后,他的经历和电影,都成为了一种传奇。

电影用影像呈现了亨利·查理尔9年牢狱生活的恶劣艰苦。

最早的越狱电影起源于50年代末,到那时候二战结束,社会复苏,就算是监狱,生活条件也是改进了不少。

所以故事背景放在30年代的《巴比龙》,要比多数的越狱片要艰难。

也区别于一般的越狱片,现实素材给予了《巴比龙》强大的真实感。

如果事先看过许多越狱题材,一开始十有八九会以为,男主角巴比没有急于行动,是因为他要观察圭亚那监狱监狱的弱点。

就像《金蝉脱壳》里说的越狱三要素。

熟悉布局;

摸清规律;

内外援手。

在进入监狱之前,他就找好了援手。

因造假币被捕的路易斯·德加,找不到历史上是否有原型,反正就是一个很有钱的人,很多囚犯也知道这件事,又听说他把钱藏在肚子里,所以难免会有人想要谋财害命。

体型较为健壮的巴比以保护德加为条件,希望德加能为他的越狱提供帮助。两人建立合作关系,看起来是不是像极了《金蝉脱壳》里的史泰龙和施瓦辛格。

饰演巴比和德加的演员组合,可不比史泰龙和施瓦辛格逊色。

史蒂夫·麦奎因,六七十年代的好莱坞顶级硬汉巨星,早在《巴比龙》的10年之前,他就演过另一部越狱片《大逃亡》。18年后的翻拍版本《胜利大逃亡》,史泰龙成为了主演之一。

扮演巴比时,史蒂夫·麦奎因展现的更多是精神上的硬朗。为了超越他,2017年的翻拍版本,查理·汉纳姆借用了贝尔的暴瘦技能,以演绎出巴比两年关禁闭兼惨遭伙食减半的经历。

达斯汀·霍夫曼,当之无愧的演技之神。

《雨人》演精神障碍患者;

《克莱默夫妇》演结了婚的普通白领;

《毕业生》演刚大学毕业的社会青年;

基本是演什么像什么,两届奥斯卡影帝便是他的实力认证。

他饰演的德加一看就知道是一个斯文人,说话的方式,神情动作都被赋予了强烈的个人特色。

这么说吧,在达斯汀·霍夫曼的其他所有作品中,几乎找不到任何德加的影子。

德加和巴比一文一武,他们的组合有别于史泰龙和施瓦辛格。

越狱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巴比没有急于行动,是因为他根本没机会。他也不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只需要有德加这个移动钱包,然后找到一个可以合作的人,贿赂他就行了。

一般越狱片,越狱行动往往是高潮部分。

《巴比龙》在第一幕就开始了越狱行动,放在70年代,这剧情节奏是很快的了。

当然他也不可能这么快越狱成功。

刚进监狱的时候伏笔其实就埋下了。

第一次越狱,罚独居房两年;

第二次,再罚五年。

第一次越狱,巴比不知道独居房是什么概念,算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第二次越狱,在独居房差点就饿成精神病的巴比,仍然“不知悔改”,那就体现出他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了。

整部电影他是讲述他屡败屡战的不屈意志,不成功越狱,誓不罢休。

别人是用技术在越狱;

他是用生命在越狱。

很多评论说这部电影是关于自由的。

巴比活生生就是“不自由,宁勿死”的典型体现。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巴比龙》的经典程度恐怕要大打折扣。因为类似主题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

或许是看多了自由相关的电影,不由自主地也联想到了自由。

只是点睛之笔的一句台词是,“你犯了作为人类最可怕的罪,我指控你,浪费生命!”

这是在巴比梦里出现的场景。意味着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种谴责。

既然主题是自由,那剧本为什么不直接写,犯了不自由的罪?

估计是因为,最核心的还不是自由。

而是生命。

剧本专门设置了德加这么一个男二号,仅仅是为了给巴比的越狱提供帮助?

到最后两个人都两鬓斑白的时候,原因就比较明显了。

德加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相比巴比的越狱想法,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种的菜。

巴比仍然不屈服。

哪怕他已经白发苍苍,看上去已经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认命不好吗?

认命就可以舒舒服服,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种种菜,养养猪,还可以看看书,喝喝红酒。

德加是巴比的一个反面。大多数人都会像德加一样,愿望没办法实现,就不去做了。认命做一个平庸的人,每天有吃的有喝的,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为什么要认命?

明明你还有一条命可以用。

如果不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朝着自己设立的方向前进,无异于是在虚度生命。

浪费生命,就是在犯罪。

犯了罪,就要坐牢。

得不到想要的生活,不就是另一种牢笼。

与其说巴比在追求自由,不如说他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他是不认命的代表。

他纵身一跃,用行动证明,只要还活着,就没有任何借口认命。

也难怪有人会觉得《巴比龙》《肖申克的救赎》更伟大。

究竟哪一部才是史上最佳越狱电影,见仁见智。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论真实感,真实程度,《巴比龙》要更胜一筹。

 7 ) 一个人的史诗

观看巴比龙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这部长达150分钟以上的电影使用了沉重的近乎纪实的压抑风格和缓慢节奏,几乎没有任何配乐,几乎没有任何意料之外的转折,没有突然的暴力,也没有需要抒发和解读的情绪和信念。通过这个漫长的观看,观众才能得以充分的体味主人公的行为中所蕴涵的极大的勇气和生命力,既无关信念,也并不需要用戏剧化的场景加以强调。
这个故事改编自一名囚犯的真人真事,是他本人在晚年投稿并说明是自传,经编辑后成为畅销书,并改编成这部伟大的电影。他认为自己是被构陷入狱,多次逃狱并遭到挫败,最终成功从最有名的恶魔岛逃脱。电影从Papillon在押解至法属圭亚那岛的监狱开始,他在船上认识了诈骗入罪的dega,从此开始两人的逃狱过程。
作为七十年代的胶片电影,摄影师极好的把握了电影的主调,使用了污浊的暗黄色作为基调,热带岛屿的泥泞,罪犯的肮脏,令人窒息的牢狱建筑。另外,除了人物的对话之外,整部片子都用全景和远景,以尽量不介入的全知角度跟进故事,人物的行动都有完整的交代,这也使得片子的节奏比较缓慢而真实,以凸显不堪忍受的处境。片中演员的服装和化妆也非常细致,衣衫褴褛和肮脏憔悴的状态非常令人信服,在不同场景的衣物的磨损以及人物的伤病带来的变化都非常真实。
不过,这些相比两个男主角的表演而言,都是衬托。史蒂夫的表演对肢体运用非常到位,动作有力,从在泥浆中的笨拙和粗野,和同伴肢体交流的自如,都非常自然。在单独关禁闭一段,他被关在完全无光的房间,吃一半食物长达六个月之久,从开始神经质的踱步,到后来的缓慢的辗转,以及在地上的爬行和抽搐,从自大到完全精神崩溃的语无伦次,演员的表演张力通过节奏缓慢的镜头充分表达出来,几乎达到戏剧的高度。尤其是在黑屋一段,只有一点光线射入屋内,屏幕一片黑暗,演员要通过被光照亮的面部的表演和手的动作来体现这个环境对人生理和心理的极大迫害,是一场由现实主义向象征主义升格的情景,令人叹为观止。之后表现奄奄一息的虚弱以及肌肉萎缩导致的动作走形,跟后半部中老去带来的身体重心和动作的变化都展现的清楚而有说服力。
达斯丁霍夫曼此时已经建立了自己独有的表演风格,他招牌式的专注表情,看似木讷实则一针见血的犀利,急促而小幅度的头部动作,封闭不协调的肢体语言,都在后来的雨人中大放异彩。
从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角度,每个人对这部电影都有各自的解读;对抗体制也好,追求自由也好,对资本主义的质疑也好。就我而言,这部电影的主要特质,就是主人公旺盛而野蛮的生命力。他对同类非常克制,从不杀人,但是往往被人欺骗。但是在任何艰苦困境中,他都能够不断的找到自己的方法加以克服,努力生存。就他而言,他只要活下去,要自由。他无法忍受不自由的生活,对于如何改善眼前的处境也全无兴趣:他只要逃走。dega作为诈骗犯,可以说是利用社会的漏洞的人,所以在监狱中他也惯于通过妥协和收买来得到改善处境的机会。当两人被放置一个近乎绝境的小岛时,dega可以尽最大努力来养家畜、种蔬菜;而papillon则不顾极大的死亡风险跳下悬崖顺洋流而去。 这让我想起了杰克伦敦的作品,同样的艰苦困境和同样的以近乎鲁莽的方式挣扎获得生存的权利,同样的对文明社会的规则不屑一顾。
不过,这部电影多少有些用力过度的感觉:导演为了表现异国风情,插入了一些色调浓烈的绿色丛林中的软色情土著奇遇,以及被麻风病人帮助的戏,都有些过于目的化。加上之前的情节中,有些过慢的情节对过程的渲染,都反而由于味道过重而削弱了要传达的主题,非常可惜。
最后在孤岛的这段戏,几乎可以做一个独立而经典的电影短片来放;人物的台词精炼而含义丰富,背景是单调而震耳欲聋的海浪拍击岩石的爆裂声;大部分镜头都是远景,和几端对话的中近景剪切的节奏快慢有致,以一种必然完成了主人公必须完成的使命。
最后在从悬崖上跳海之前,

"You'll be killed. You know that." Dega
"Does it matter?" Papillon

 短评

这部和大逃亡里Steve McQueen都是那种“输得一败涂地也还是神气得不得了”的样子,越来越理解为什么很多年纪大的人觉得现在男演员不够帅了。(但是还是更喜欢大逃亡,群戏太太太赞了

5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6分钟前
  • 安东
  • 力荐

人说剧情拖沓也好,人说后一个小时剧情莫名其妙也好,就凭Jerry Goldsmith的配乐,和最后场景的完美配合,就凭两位男主的演技,就凭着自由在这部片中的响亮便值五星。《肖申克的救赎》的先驱者。

8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力荐

沉闷冗长,盛名难负。看来越狱作品也难免肖申克一人得道全都跟着升了天……乏力的根源之一是两位男主人公的关系叙述潦草:巴比龙需要德加的钱,可钱藏在哪里?“身上还是身内”(伊伯特戏言),从未提及;德加需要巴比龙的保护?可在他逃狱期间,德加自己貌似混得也挺滋润。情节发展有时浪漫有时愚笨,各个桥段的品质参差不齐。

11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不明白为什么如此多的观众拿这片和肖申克比,后者要比也是和布列松的《最后逃生》比,至少两者讲的都是象征化的“墙外即自由”式监狱。本片则主要描述的是广义的监狱,即这个吃人的世界。电影前半部几乎是完美的,但后半段被土著麻风病人所救,最后被修女出卖的情节说教味太浓,缺少悲剧应有的说服力。

15分钟前
  • godannar
  • 推荐

传奇电影,音乐和情节紧张性稍差了一些,但总体挺吸引人。不该笼统地分类为越狱片,此片不涉及高水准越狱等等,重点在于强调和渲染人类对自由的渴望,这是伟大的精神,任何恶意打压自由和信仰的组织、团体,将不会长存。

17分钟前
  • DrBlackWatson
  • 推荐

《死囚越狱》是为了自己活命,迈克越狱是为了救兄长,安迪逃离肖申克是对制度的抗争。巴比龙呢?他是个自由偏执狂,天生的逃跑家,等不得刑满,容不得苟且,就像白愁飞,想飞之心,永远不死。

22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甚至可以说好过《肖申克的救赎》

24分钟前
  • 咚咚嘎咚
  • 力荐

欲望被克制的时候,才能显出品格的高低。

26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力荐

8.0/10。抓鳄鱼。捉蝴蝶。躲追捕。关禁闭。吃虫子。闯森林。猎海岛。再被抓,见老友,跳海涯...150分钟的逃狱毫不冗长,重点依靠的是扣人心弦的剧情、信息巨大的摄影(颠倒镜头视觉冲击挺大)、演员魄力的表演以及感人肺腑的配乐。奥斯卡获奖导演斯凡那《巴顿将军 》之后唯一杰作。PS:土著情节梢刻意

31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B+】一部完全不紧张刺激的越狱电影,缓慢的叙事节奏,壮阔的自然景观与渺小个体形成的强烈对比,细腻的环境音与悠长的配乐,戏剧化的低调硬光,这一切都让全片被一种与世隔绝的空间感和孤独感所覆盖。回味无穷,后劲十足。

33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特别愚蠢的节奏设计,结尾是自己打自己耳光

34分钟前
  • LOOK
  • 较差

你没有杀人 但是你犯了最重的罪——虚度人生 你是否认罪?

36分钟前
  • v蜂蜜
  • 力荐

影片呈现渴望自由,人类天性。战俘亦或囚徒,皆然。希尔的十多次逃跑均失败告终,但从未放弃。最后竟然要带250人一起脱狱,实在是登天之举......

39分钟前
  • 老羊
  • 力荐

又一部男人应该看看的越狱题材的电影,比《肖申克的救赎》挖的还深一些。海上漂流,麻风岛的段落有奥德赛一样的史诗气质。中间野人岛里稍有点没看明白,不知道是不是看了删节版。

42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巴顿将军》富兰克林·沙夫纳执导,史蒂夫·麦奎因和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越狱片。对逃狱准备没有下多少笔墨,技术和细节上不如《死囚越狱》、《洞》和《大逃亡》,结构也并不紧凑。"蝴蝶"诠释了用生命去越狱,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蛇头-麻风病人-土著-修女一段极为精彩。"我指控你虚度人生"(8.3/10)

4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一直说要看一直没有看系列#与其把[巴比龙]归类为越狱片,不如只把它看作一部很单纯的人生剧情片。没有精密的谋划,只有尝试、失败、受刑、尝试、失败……不停的循环。Papillon就是男主胸前的蝴蝶,挣扎着扑棱向自由,哪怕粉身碎骨,仿佛是要逃出人生这座大监狱一样;哪怕已经成了两个在海岛上相依作伴的老头子,Papillon还是毅然决然地抱着椰子袋跳入激流。人生最重的罪是虚度人生。戴瓶子底眼镜的Dustin Hoffman好可爱!

44分钟前
  • touya
  • 力荐

喜欢越狱片的人,一定是向往自由的人,从另一角度说,也应是懂得品味孤独的人。此片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主人公被单独禁闭时那种坚实的孤独感——没得选择的时候,是心的状态最纯粹的时候。

48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力荐

9.0/10 分。初看,蓝光。看了2017年翻拍版后再看的原版。非常不错的电影,有些镜头非常有特色。演员还不错,新版的演员更加出众。达斯汀·霍夫曼1937年的人,在1973年就显得那么苍老了。。。新版讲述得更加清晰,前因后果、各种小细节都考虑到了,这一点比原版更好些。不过原版毕竟是快半个世纪前的了,建议两部都看看。。。原版的一些隐喻比较好。。。

51分钟前
  • Lonely
  • 力荐

同样是越狱,这部似乎小众,然评价超过肖申克,1:要健康,要勤于锻炼身体,这样才能在被冤枉时活下去.2:要珍惜自由。3、过关游戏,总是遇到恶人,然后再是好人,再来恶人,再来好人。4、土著们怎么一夜消失了,这不是最终追求吗2021年6月二刷

54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